【“回望 750 高地”系列之六】畅饮孑孓汤(王国建)
【”回望 750 高地”系列之六】
畅饮孑孓汤
作者:王国建
在那个疯狂的年代,什么事情都与政治挂钩, 什么事情都通过运动的形式来推进。这不,本来 是正常的生产劳动,常常被冠以“大战开门红” 、 “奋战红五月” 、 “激战三十天,迎接建军节” 等口号,以鼓动、激励人心。所谓的“大战” 、 “奋战”,就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,“早上鸡叫 出门,晚上鬼(上海话发“ju”音)叫收工” , 中午饭送到工地上吃,目的是为了突击完成一定 的生产任务。
有一年的雨季前夕,又是一个“奋战红五月” 的日子。劳动任务是开橡胶带,挖橡胶洞。就是在山坡上挖出一条条宽约三米的平整林带,然后 每隔一定距离挖一个个长宽高各 1 米的洞,用以 种植橡胶树苗。
记得有一天早上,天还未亮,催促出工的哨 子声就划破了宁静的连队。吃了早饭,大家顶着 星星往山上赶,并很快摆开了战场。在平时,每 人每天连开带加挖洞的劳动定额是三个洞。“大 战”期间,定额上升至五个。奇怪的是,在那种 环境和氛围下,虽然大家因连日奋战身心疲惫, 但一到山上,立刻就像打了鸡血一样,变得十分 亢奋。不到半天,就传出了已有人完成任务的消 息。大家的斗志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,你追我赶, 热火朝天。很快,“XX人已挖了八个洞” 、 “X X人已完成十个洞”的消息不断传来,并且还在 继续刷新。最终,退伍军人、排长杨劲聪以挖了二十八个洞拔得头筹。当然,洞的质量实际上是 要大打折扣的。
超强的劳动使得一大早填入肚子里的那点 食物早已消化殆尽。终于,歇工的哨子声响了, 炊事班的同志们送中午饭来了。饭是焖煮白米饭, 菜是辣子炒笋片。饭用饭票买,多少随意;菜无 需购买,但每人仅一勺,不可续加。
其他情景已 记不清了,只记得饥肠辘辘的我,先打了四两饭, 外加一勺菜,也顾不得好吃难吃,三下五口便下 了肚。觉得不过瘾,没吃饱,便又打了四两。虽 然没有菜了,但粗米淡饭也分外香,几下扒拉又 下肚了。好像还没过瘾,于是又打了四两,几下 又吃没了。感觉胃里还是空荡荡的,那就再来四 两吧。咦?!一斤六两下肚,居然还没有饱的感 觉。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了,试探着问司务长, 4 是不是还可以再打四两?这下司务长不乐意了, 说:“都像你这么吃法,别人还吃不吃?”于是, 只给我打了三两,而且言明不准再打了。就这样, 这顿一斤九两的饭创造了我吃饭史上空前绝后 的纪录。
记得我事后曾写信给父母,说我探亲回 家的第一件事,就是要连吃十碗小馄饨。可后来 回上海探亲时,吃到第三碗就再也咽不下去了。想想也真奇怪。
这天的劳动一直持续到天黑以后。大家迈着 疲倦的步子趁着月光回家。晚饭还没吃,早上带 来的水也早已喝完,只觉得口干舌燥,饥渴难忍。突然发现路边有一潭清水,在月光下闪着波光, 显得那么诱人。我赶紧蹲下身子,双手捧起一汪 清水,贪婪地喝了下去。啊!只觉得一股清凉顿 时直透心扉,简直赛过琼浆玉液,太舒服了!于是,又大捧大捧地猛喝了几口,这才抹抹嘴巴, 拍拍肚子,心满意足地离开。
第二天,继续昨天的开带挖洞。因考虑到昨 天干活时间比较长,连长大发慈悲同意今天按正 常作息时间上下工。因此收工时,太阳刚刚下山, 余晖照得满山金黄,煞是好看,心情也十分愉悦。
在回家的路上,又经过昨天喝水的水潭。虽不像 昨天那么饥渴,但想起昨天畅饮的舒坦,便停下 脚步,想再痛饮一番。蹲下身子,双手捧起清水 正要送到嘴边,突然发现水中扭动着无数条红色 的小虫。再往水潭中仔细一看,啊呀!我的天!只见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着一层暗红色的孑 孓(蚊子的幼虫),身体一扭一扭地在水中翻滚, 直叫人看得头皮发麻。我顿时胃中一阵翻滚、恶 心,想吐但吐不出来。昨天我那一阵狂饮,吞下 6 了多少条孑孓?少说也有成千上万条吧?大家 闻讯围了过来,大呼不可思议。更有人开玩笑说:“王国建,你这几天最好不要说话。否则一张口, 恐怕会有几百只蚊子飞出来。”好在后来身体并 无什么不适,嘴巴里也不见蚊子飞出来,这才逐 步放下心来。但从此以后,我再也不敢随便饮用 路边的水了。
说也奇怪,我这一生中,似乎不太怕蚊子咬。每当盛夏酷暑,蚊子肆虐,妻儿亲戚、朋友邻居 被咬得苦不堪言的时候,我好像很少受到影响, 居然仍可安然入睡。是不是因为我这身体里面有 这上万只蚊儿子垫底,蚊子老娘就不敢再来冒犯 了呢?嘿嘿,还真说不定呢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作者简介:
王国建,男,汉族,浙江省诸暨市人,1953年3月出生。中国共产党党员,工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 1970年5月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二营五连务农,任文书。1974年九月推荐上大学,1977年九月毕业于上海化工学院(今华东理工大学)四川分院高分子化工专业。1979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生, 1982年9月获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。毕业后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,历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1996年晋升为教授。曾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,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。任教期间于1996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,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德岳教授,200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。
累计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80名,博士后3名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,出版著作和教材14部,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。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,200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,2006年度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“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”一项,200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,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。
本文由《知青情缘》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坚持推文不易,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“在看”和转发。
投稿邮箱:
564636138@qq.com